跳到主要內容區

比較解剖學大溪漁港戶外教學

撰文/生科二 陳敏惠

在比較解剖學課堂上我們會觀察多種動物類群的形態相異、相同處,並製作出其骨頭標本。本次的目標動物為魚類,觀察地點選定在東北角的大溪漁港;在我還沒去到現場前,在我的認知中軟骨魚類,如鯊魚、魷魚…等,皆是生活在較深海的魚種,又或是覺得台灣附近並無太多軟骨魚類,但沒想到去了漁港後發現,原來台灣附近有許多不同種的軟骨魚類,且出沒範圍有深有淺。

a

軟骨魚-莫氏烏鯊

a

硬骨魚-黃背牙鯛

當天除了巫奇勳老師外,老師還邀請我們的系友陳志勇及何淑貞兩位老師協助講解他們所熟悉的動物類群。在老師們熱情又詳細地與我們講解後我才大略能知道如何分辨該何者為軟骨魚何者為硬骨魚,例如軟骨魚的尾鰭與身體呈垂直,且皆為體內受精;而硬骨魚的尾鰭與身體呈平行,且多為體外受精。而在體型及外型上,剛開始我因為之前所看過的軟骨魚類的腹部及頭皆呈水平,所以那時我以為頭及腹部是否平行可以作為分辨軟、硬骨魚的分類依據,但在老師實際比較下才知道,原來有些硬骨魚的腹部及頭部也是有可能呈水平的,在經過這次實際去漁港觀察之後,我也就更能清楚、明白的區分兩者的差別,當然還是無法百分之百區分出差別,但有了巫老師跟我們說的工具「台灣魚類資料庫」,我們可以依據外型相似度、出沒地點、身體上有無斑紋、背鰭數目…等來更有效率的區分並找出其魚類名稱。在比較的過程中,雖然還是會因為外形太過於相似而分錯,常會因為外形上的小差異而查出兩種完全不同的物種,所以我們在觀察魚類的時候不可以只看照片來分辨魚,而是要仔細觀察一些小細節,如背部斑點及顏色,這樣也更能夠有效區分及認識魚類。

a

同學們互相討論拿到什麼魚類

a

挑選想研究的魚

a

依照外型特色來查詢魚類資料庫

a

大合照

瀏覽數: